
1979年,郭沫若的两个女儿回到福建宁化的老家。当她们见到郭沫若的原配张琼华时,竟然异口同声地叫道:“妈妈,你好啊!”这突如其来的称呼令张琼华既诧异又感动,她的眼眶瞬间湿润,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。实际上,这两个女孩并非张琼华所生,而是郭沫若与其他妻子所生的孩子。为何张琼华会因这简单的称呼而泪流满面?她心里压抑已久的无奈与孤独,终于在那一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。她与郭沫若结婚多年,却始终未能有一子一女,婚姻中的冷遇和无人问津,早已让她心力交瘁。而此时,这两个孩子的亲切称呼仿佛给了她一种认同与肯定,久违的温暖在她心中涌动,眼泪便不自觉地流了下来。
张琼华和郭沫若的婚姻,源自父母的包办和媒人的牵线搭桥。1912年,张琼华便和郭沫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然而,婚后的第一天,他们就发生了争执,原因很简单:郭沫若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好。尽管张琼华长得不算丑,也并非倾国倾城,但在郭沫若看来,她就是“无法接受”的那一类人。郭沫若在日后的作品《黑猫》中,曾提到这段婚姻时的失望:“买猫前不看,隔着口袋买,订的是白猫,结果买回家却发现是一只黑猫。”这话显然是在说,他被媒人夸得天花乱坠的张琼华,实际见面时让他感到极为失望,仿佛自己被“欺骗”了。
展开剩余69%尽管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和谐的音符,郭沫若在结婚仅仅五天后,便决定前往日本留学,而在日本期间,他与一名日本女子同居并育有五个子女。而每次回到福建老家,郭沫若虽然回了家,却与张琼华分开睡。即便如此,张琼华从未表示过怨言,她依旧坚守着传统的妇道,任劳任怨,包揽所有家务,并且为郭沫若的父母尽心尽力地养老送终。
然而,尽管张琼华尽全力履行妻子的职责,她却依旧未能获得郭家的认同与尊重。特别是在1932年郭母去世后,郭家分家之事再次让张琼华深感寒心。根据家族的传统,郭家本应将家产平分成四份,而张琼华本应有一份。然而,却有人提出,郭沫若已经独立,张琼华与他名存实亡,所以不应再分得家产。这种言辞,不仅让张琼华心寒,更让她感到自己的地位如同空气一般,轻如鸿毛。好在当时郭沫若坚持了自己的意见,要求将家产分成四份,其中一份交给张琼华代管。
但无论如何,张琼华的日子依旧艰难。由于没有固定收入,她只能靠着分家所得的租谷为生,偶尔还会接受娘家的救济。在这样的境况下,她仍未曾抱怨过什么。1939年,郭沫若的父亲去世后,郭沫若再次回到家乡,这一次他带着第三任妻子。多年过去,张琼华对这一切已看淡,她主动将当年与郭沫若结婚时的婚房腾出,自己搬到旁边的房间去,让郭沫若和新妻子继续住在婚房里。
1963年,张琼华终于决定前往北京探望郭沫若。然而,彼时郭沫若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,异常繁忙。尽管她满怀期待地前往,却未能如愿与他见面。当她询问工作人员时,得到的答复是:“不如您多待几天,肯定会见到的。”然而,张琼华却有些失落地说道:“他是大忙人,我理解的。我还是回去吧。”自此,她与郭沫若再也没有见过面。尽管如此,张琼华却始终未曾抱怨过郭沫若,她将两人的合影挂在自己房间的正中,每天擦拭着他们结婚时使用的家具。她还小心翼翼地收藏着郭沫若小时候读过的书籍和写的信件,仿佛这些物件能带给她某种慰藉。
1978年,郭沫若在北京去世。第二年,他的两个女儿回到福建的老家。当她们见到张琼华时,情不自禁地叫出了“妈妈”这两个字。那一刻,张琼华的眼泪再次涌了出来。尽管她已年迈,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冷遇和辛酸,但在那一瞬间,她的心被温暖与认同深深触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